Chains
BNB Beacon Chain
BNB ecosystem’s staking & governance layer
Staking
Earn rewards by securing the network
Build
Explore
Accelerate
Connect
Careers🔥
Explore Opportunities on BNB Chain
2025 年 8 月 29 日,在 BNB Chain 五週年香港活動上,BNB Chain 重要社區成員 CZ 現身並進行開場 AMA。在這場交流中,他分享了對传统金融機構與 DeFi 生態聯動的觀點、香港創新環境的建議,以及對 RWA、AI、Biotech 等前沿賽道的思考,現場熱烈,話題涵蓋從金融市場到他運動生活的多個維度,以下爲AMA全文。
Q1:你有什麼建議給到橋接機構產品和 DeFi 生態?
CZ: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,我不確定能否直接解答到你的問題。不同項目有不同的方式吸引用戶,招商證券這樣的大品牌進行合作是很好的,更關鍵的是也可以觸達到他們的用戶(用戶群大),但在哪裡和有多少曝光也十分關鍵。
作為項目而言,能吸引到更多的 Web3 用戶,產品本身必須要好,具備吸引力,市場行銷為次要。就拿借貸產品來說,用戶看中利率、流動性等核心因素,這些就是基本的產品力。
整體而言,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,且你已經在傳統金融領域中找到最強勁的合作夥伴之一。只要你們能展現所能給用戶提供的價值,並在生態中取得一定的知名度,或許就能站穩腳跟。
Q2:
看到您最近好幾次來到香港,也給香港提了很多建議——金融政策還是要建立在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之上。如果香港根據這些建議做出調整,對於香港的 AI、Biotech、Longevity 等科技會帶來什麼幫助嗎?以前很多的香港原始創新都變成在內地落地,那現在是不是能留在香港?
CZ:這也是個深奧的問題。最基本來說,一個地區的業務能不能做起來,跟當地政府對做生意的態度有關。如果抱持著對創業和創新開放,那你就會有更多創新和創業企業。而一般政府而言,如果是開放,那麼會對所有行業都開放,反之亦然。
像 AI,Web3 這些比較領先的新技術,政府通常會選擇一起支持,因為這些行業之間通常會有互動。例如,AI 需要交易和支付的時候,會需要數位貨幣。如果沒有數位貨幣的地方,AI 就沒有辦法發展金融應用。
Biotech 發展也需要 AI 的支持,如果沒有 AI 難以發展 Biotech。這幾個行業都能用區塊鏈技術去融資。如果是涉及到數據安全、數據隱私方面的問題都可以用區塊鏈技術去解決。影響一個行業,也會影響其他行業。
我認為一個聰明的政府如果能對某一個行業出台了好的監管條款——在保護用戶同時支持創新,他們也往往能對其他行業具備同樣聰明良好的監管能力。
香港現在大力吸引外資、技術人才、各行業包括 Web3、AI 和 Biotech 等入駐香港。可能AI 在香港不一定會特別有優勢,因為地區人口太少,AI 需要有大量數據支撐、訓練。所以 AI 大概率在大國發生,例如說中國內地和美國相對優勢大一些,這也是他們在競爭的一個板塊。
最近幾十年來比較大的技術有三個:網際網路、區塊鏈和 AI。AI 很多國家想要,因為影響力很大,區塊鏈原來都不想要,但是現在都想要,畢竟是未來的錢的技術。我感覺香港政府支持創新,也支持新的行業進來,同時作為一個中國內地的試點,對香港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。
Q3:
您前幾個月經常在推特衝浪,還關注 BSC 的 meme,最近衝浪頻率降低了,想問現在是在關注什麼新的有趣內容?您還換了空中衝浪的頭像。
CZ:之前在 BSC(BNB智能鏈) 上玩 meme 的時候被夾過多次,後來發現即時公開學習好像不太好。我研究 Trust Wallet 很久,Pancake 也很久,但實際應用時發現用戶體驗和 CEX 還是不一樣。Meme coin 是挺好玩的,但不確定能持續多久。
我覺得現在 RWA 潛力蠻大,但資產上鏈的時候挑戰也多,金融資產往往被定義為證券,證券是一套合規的需求,如果被定義為商品,也有商品的合規需求。除此之外,其他資產上鏈會碰到流動性、兌現等問題,這塊問題解決起來也會比較有趣。我們團隊和 BlackRock 等機構合作時遇到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,這挺好玩的。
最近我花很多時間關注 AI 和生物科技,看相關項目的投資。
另外,我最近出差比以前多,就像猴子放出來,旅遊更多,剛好有很多國家高層願意諮詢我 Web3 如何監管?國家的數位貨幣基金怎麼做?對於這些問題,我是非常樂意去幫忙的,所以我就花很多時間去 travel,travel 的時候推特更新就少一點,一般參展會的時候,發推特就多一點。
我的 X 基本是由我自己操作,目前沒有第二個人幫我管。所以閒的時候多發點,忙的時候就發得少一點,比較隨機。另外,出來後發現人生還有很多樂趣沒有體驗過,所以出來之後就比較貪玩,就去玩衝浪、滑雪,任何把腳綁在板子上往下衝的我都蠻喜歡的。
Q 4:
我們希望區塊鏈成為 RWA 的交易結算工具,但當前流動性不足。未來區塊鏈作為 RWA 結算鏈,更可能由巨頭玩家去做大宗商品或期貨結算,還是說我們應該做更多分層的嘗試,讓更多的散戶也參與進來?
CZ:很好的問題,長期來講,RWA 會走向散戶市場,但需要時間。這裡面每個細分板塊變成大眾 Trend 都需要時間,用戶增長是關鍵,沒有用戶就沒有交易,就沒有流動性。
早期,比特幣的流動性也非常差,那時候還很小眾,玩的人也少。當然現在數位貨幣的 adoption 也很早期,你在大街上抓 100 人,可能只有七八人持有數位貨幣,資產佔比低於 1%,雖然說大家都很感興趣,也經常上新聞,但它還是小眾資產。就是因為是小眾資產,創業者才有機會。
所以我們要一步一步去真實地構建流動性,不可能剛開始就說要做萬億流動性。如果你看最早期的交易所例如 Poloniex,可能日交易量就 2 億美元,收費 2%,現在可能都是幾百億。流動性是一步步累積,剛開始都是比較少。做的時候,先找到核心用戶(如 10-300 人),再慢慢擴散,且成本不能太高。
初期可優先上鏈金融類易交易產品(如穩定幣、證券、商品),初創平台需合理預期節奏,避免太早或太晚布局。
Q5:
大表哥好,想問你推特頭像換成風箏衝浪,有沒有算過喝了多少海水才成功躍起?躍起時的感受如何?
CZ:運動很好玩,我喝了很多海水,海水都快被我喝乾了,哈哈!我是喜歡在大自然裡,一個板,有雪或者有風。滑雪對我來講危險一點,我滑了三十多年,因為我在加拿大長大。但速度快有風險,腰不好怕摔;水上運動摔跤更安全,所以風箏衝浪很有意思,建議你試試,具體的體驗就等你去體驗了。
Q6:
關注到你在日本發言提到 RWA 代幣價格追蹤數據存在空白。我們是做了 3 年的加密數據平台,最近也在關注 RWA 數據相關內容,在您看來,RWA 資產的數據基建對我們這種入口/流量型的產品工具來講,有哪些結合機會?
答: 傳統金融產品(如貨幣、外匯、股票)定價和歷史數據較完善,但房產、藝術品等資產歷史數據不可靠或不齊全。反而是 RWA 成熟後,鏈上交易量和流動性會讓定價權轉移到鏈上(如穩定幣透過 AMM 實現高交易量)。現在都是走的大宗交易,非常不透明。當每個貨品都在鏈上之後,就會更透明且 24 小時,這也是趨勢。
所以,數據透明化(如歷史價格、趨勢對比)能促進交易,形成「數據完善 → 交易增加 → 流動性提升」的正向循環。目前 RWA 數據缺失,做好數據平台會有流量機會,我也建議過 CMC 等平台關注這塊,數據跟行業發展會同時進行。
人們經常問一個問題,就是這東西多少錢?但是很多東西價格不透明,那一切都上鏈,價格就會更透明了,所以我覺得做相關的數據平台是有蠻多機會的。
Q7:
流動性割裂問題存在的情況下,在您看來,為什麼上市公司不自己做原生股票上鏈,而選擇第三方分發機構(如 Robinhood)?股票上鏈的終極產品形態是什麼?比如 X stocks、Robinhood 或 Stable stocks,未來哪種會是更理想?
答: 大多數公司不直接去做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合規。上市公司受證監會監管,直接發股票代幣可能被定義為證券,需符合監管要求(如 KYC、合格投資人制度)。而鏈上錢包無需審核,存在監管衝突。
中間商介入是為了規避直接關聯風險,但這導致代幣無法分紅,用戶利益可能會受損。
最理想情況是監管允許上市公司或滿足上市標準的公司發代幣,全球可交易(如美國推進證券商業化,這代表未來不久全世界都可以買美股,這對美股是利好。例如香港、日本不做,就吃虧了),技術上發代幣很簡單,難點在於監管規則調整。目前代幣價格與實際股票脫鉤,價差無法套利,說明產品未完全掛鉤,不過現在的核心問題在合規而非技術。
Q8:
你的紋身是真的嗎?
CZ:是真的呀(展示手臂)
Q9:
我們是做 DeSci 的,這個賽道更多由領袖牽引,目前加密投資者關注度非常不足。但我們希望傳遞知識,為區塊鏈帶來更多的新數據類型和敘事,現在很需要 Web3 力量協助,對此,您怎麼看?
CZ: DeSci 這個是成立的,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比較多。DeFi 與 Science 結合的難點在於時間週期矛盾,Science 研究以年為單位,而 Web3 用戶更追求短期收益(如「炒土狗」)。但理論上,優秀研究員和科學家需要小額資金(10-20 萬美元)支持,比如,研究成功(如抗癌藥),收益是可觀的,如果能將未來收益分給代幣持有者,邏輯也成立。
我個人希望支持成千上萬個研究員,無論是在校還是自己的小實驗室,目前還沒有形成這樣的體系。YZi Labs 目前也投資了幾個相關的項目。我了解,目前已有項目在嘗試,透過 AI 技術處理生物數據降低醫藥研究成本,一旦有突破性成果,比如致癌的某個部分的攻克,可能就帶動這個賽道的爆發,我相信這都是時間問題,只是現在缺的是「打響的案例」。